当前位置: 育儿网 >  关爱健康 > 心理健康 > 情绪发展

为孩子创造有益于心理发展的环境

本文Tag标签:身心健康  

  健康一直是人们生活的向往,人们把健康比做财富,把健康视为幸福的基础。但长期以来,人们对什么是健康的理解却存在着误区。很多人认为身体没有疾病就是健康,而忽略了心理方面的状态。在儿童教育中,这种只注重生理健康,忽视心理健康的现象也十分突出。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在中小学生中大量存在,严重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。

  “八五”期间,国家教委重点课题“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”课题组,在东北地区的18所中学和58所小学,采用国际公认的SCL-90心理健康量表,随机选取了万余名学生进行心理检测。结果发现,约有32%的中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。

  1989年,杭州市“大中学生心理问题和研究对策”课题组对1961名大中学生的调查发现:随着年龄增长,心理问题呈大幅度上升趋势,在调查的学生中,存在心理问题的初中生为13.76%,高中生为18.79%,大学生为25.39%。

  1994年,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报告:1414名中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为26.17%。

  2000年,甘肃省天水市农村初中生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14.5%。

  这样的调查结果恐怕会让家长吃惊,大约3~5个孩子当中就有一个起码是不快乐的孩子。没有父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恰好是那一个。可能有家长会纳闷:我们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,能给的都给了,怎么孩子还出现这样的问题呢?

  小轩是小学六年级学生,平时成绩不错,父母对她有很高的期望,认定她能考上市里一流的中学。为了保证孩子的学习,小轩的妈妈甚至离职一年,全心全意为女儿调理饮食,接送她上学和各种辅导班。小轩也很懂事,学习特别用功,每天做作业到很晚。可最近,这个大家公认的好孩子变得怪怪的,老是心神不宁,整天嘴巴唠叨不停,每做一道题她就自言自语嘀咕:“这个答案对吗?不对吧?为什么等于这个数,而不是……”每天上学前她就反复整理书包,直到妈妈拉她出门。最终,小轩的父母意识到不对劲了,带她去医院咨询,才发现孩子得了强迫症。

  归根结底,这还是片面的健康观造成的后果。许多家长对孩子健康的关注只集中在孩子体质是否强健、营养是否充足、体育能否达标上,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变化、情绪的波动以及对环境的适应。家长在保证孩子的物质需求、集中精力辅导孩子学习的同时,忽略了对孩子心理上的理解和指导。当孩子将学习的压力告诉家长时,家长往往会责备孩子不刻苦;当孩子对家长诉说内心的烦恼时,家长简单地要求孩子不要“胡思乱想”,不要影响学习;当孩子闷闷不乐时,家长只是送个礼物作为补偿,让孩子高兴。等到孩子的行为出现明显异常时,往往他们的心理健康的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。

  心理的疾病往往比生理的疾病更不易察觉,但危害更为剧烈。如果一个人经常处于焦虑、郁闷、自卑、孤僻、暴躁等不良心理状态,他就不可能在学习、生活中发挥潜能,取得成就,感到快乐。

  一些家长追悔莫及地反省自己的疏忽时常说:“我哪里会想到这么小的孩子会有心理问题呢?!”其实,不论多大的孩子,都是充满感情、富于思想的人,会对身边发生的一切作出种种心理反应。而且,正因为孩子小,理解力、判断力、意志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,更容易对许多问题感到不解、产生困惑、体会到压力。他们不像成年人那样有清晰的自我认识,能主动寻找通道排解心中郁闷。如果没有人及时发现并帮助孩子排除心理困扰,他们就会在惶惑中迷路而走进心理怪圈。

  因此,家长需要建立科学的、全面的健康观念,把心理健康放到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予以重视。为孩子创造有益于心理发展的环境,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,警惕孩子心理问题的发生,是保证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础。

还有疑问吗?请留下您的问题,15分钟内回答您!